焦點
-
AMD B550終極頂配:Ryzen 7 3700X搭Radeon RX 5700 XT,輕鬆享有3A極致電競效能
PC世界近期可說是被AMD翻了過來,具備極致效能和新一代7nm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來勢洶洶,而接下來在Ryzen 4000處理器登場前,將會有加強版的XT系列版本推出,將時脈小幅拉高後勢必會為PC世界帶來新一番的影響力,現階段來說市場上最值得入手的高效能處理器絕非Ryzen 7 3700X這顆莫屬,搭載著可超頻能力及8C/16T配置,想要輕鬆爽玩現階段的3A遊戲可說是非常舒服。此外,甫推出的AMD B550系列主機板,將PCIe 4.0介面帶往主流玩家手中,在高速SSD的帶動下,也可讓玩家輕鬆享受快速的讀寫速度,進一步大幅提高小資創作者們的創作力。 整體來說,這次選擇的處理器、主機板和顯示卡組合,能夠讓玩家在不過度欺負荷包的情況下,輕鬆達到高效能的效能表現,要玩遊戲的話,電競級遊戲達到破百FPS可說是輕輕鬆鬆,尤其針對熱門遊戲《特戰英豪》可以帶來300 FPS以上的高流暢度水準,而如果是要拿來做為創作者類型使用的話,處理器本身的高核心和執行緒數、加上顯示卡的硬體規格,也能大幅提升使用者的創作效率。 在軟體方面,近期AMD推出新一波「更多遊戲,更高畫面速率!」活動,讓更多遊戲在RX 5000系列顯示卡的支援下,除了帶動整體的效能表現以外,也有AMD FidelityFX功能支援越來越多遊戲,讓玩家能夠輕鬆享有流暢的效能表現,可說是兼顧荷包和效能表現的絕佳組合。 快速幫玩家們回顧一下Ryzen 7 3700X(R7 3700X)這顆處理器,它基本有著8C/16T的主流高階配置,基礎時脈落在3.6GHz,最高動態時脈可爆發到4.4GHz,在多執行緒的輔助下,能夠激發出更高的效能潛力。 除此之外,採用TSMC 7nm製程下,R7 3700X也導入了PCIe 4.0介面,TDP在65W下,處理器最高溫度落在95度,這點搭配隨盒裝附贈的AMD Wraith PRISM風扇能夠有效控制溫度,這點我們後文測試時會更進一步解釋。 幾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幫玩家整理,首先是在記憶體方面,AMD在新一代的Zen 2架構下,R7 3700X預設就能夠直接支援3200MHz以上的記憶體時脈,對比對手10代U僅針對Core i7以上版本做高時脈支援,R7 3700X顯然已略勝一籌,但不只如此,即便是Core i9處理器,預設支援的記憶體時脈也只落在DDR4-2933,雖然兩者都能藉由超頻的模式繼續往上邁進,但R7 3700X的彈性支援能力再下一城。 另外,去年的「7nm真香潮」除了讓玩家輕鬆享有高效能處理器以外,另一大特色自然就是原生支援PCIe 4.0介面這點,這也連帶讓自家RX 5000系列顯示卡、新一代Gen 4 SSD等也相對支援該介面,帶來另一個速度的新境界。 雖然在遊戲效能這方面,PCIe 4.0僅在像是4GB或6GB記憶體容量空間的顯示卡上會有較顯著的差別,其餘主流8GB顯示卡目前並未因此帶來顯著的效能提升,但未來隨著下世代遊戲主機PS5和XSX將陸續推出,並同步帶來光追效果支援的情況下,以後的新遊戲在畫面、硬體要求都不斷拉高的情況下,是否會需要更快的速度導入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PCIe 4.0這一波最大的受惠者,回過頭來還是在創作者上居多,尤其是高速Gen 4 SSD這點更是明顯,讀寫速度平均比上一代Gen 3 SSD快上1000 MB/s,這對於時常需要讀寫大量檔案的創作者們來說,無疑是為創作效率帶來更高的爆發能力。 另一方面,為了能夠簡單乘載R7 3700X的效能並且發揮其效力,同時又為了節省小資玩家和創作者們的荷包壓力,這次不選擇高貴的X570主機板,而是選擇親民的B550主機板做代表,在不犧牲效能支援的情況下,也兼顧到PCIe 4.0的支援。同時,B550主機板也做到支援未來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確保玩家即便要做升級,也能輕鬆對應。 而在顯示卡的部分,我們將從主機板部分省下來的「摳摳」放到這邊,直接攻頂上Radeon RX 5700 XT,在同步對應PCIe 4.0介面下,同時也獲得強大的效能輸出,這對於未來創作者們如果要較高效能的要求下,還是會帶來幫助;而在遊戲體驗方面,Radeon RX 5700 XT則是在基礎動態時脈分別達到1605 / 1905 MHz下,能夠輕鬆輾壓目前市面上的一眾1080p解析度遊戲,其效能甚至能在1440p和2160p下有一定程度的表現。 為了讓玩家能夠更實際的了解3A平台下,「R7 3700X+B550+RX 5700 XT」能夠有怎麼樣的效能表現,小編也特別找了手邊現有的對應型號產品做了個簡單的測試平台給大家參考,除了針對多款遊戲做了不同解析度的效能比較以外,也有做創作者們相關的測試作為參考。 另外,雖然B550主機板因晶片的緣故,導致僅處理器拉出的PCIe和M.2插槽支援PCIe 4.0介面,但做為一般小資玩家使用的話,單片GPU和單條SSD也足夠應付多數情況,在顯示卡部分已經是支援PCIe 4.0的RX 5700 XT的情況下,我們找了現有的Corsair MP600 2TB SSD來做示範,玩家們如果有Gen 4 SSD的需要,若荷包有限的情況下自然是不需要選擇到2TB版本,1TB版本Gen 4 SSD也是可以選擇的產品。而即便玩家沒有入手Gen 4 SSD的需求,B550普遍也具備雙M.2 SSD,選擇Gen 3 SSD的話,也是能夠完整享有約3000 MB/s讀寫的平均速度,在一般日常使用下也已經非常足夠。以下附上本次測試的完整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XT ◆主機板:ROG STRIX B55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3600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Adrenalin 20.4.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以上效能堆疊後,換算成實際的遊戲體驗如何,我們找了幾個具代表性的遊戲作為參考,分別是RPG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RTS遊戲《戰爭機器:戰術小隊》以及3A射擊遊戲《虹彩六號》,分別以遊戲內最高畫質設定做測試,平均獲得的FPS表現如下圖。 我們從圖中可以發現,《虹彩六號》維持著一貫的優良最佳化,在1080p下可以獲得絕佳的效能表現,搭配個240Hz螢幕更新率可以有非常棒的遊戲體驗,而即便是將解析度拉高到1440p、甚至2160p,我們的測試組合依舊維持著244和125 FPS的平均水準,要在高畫質下玩《虹彩》是毫無懸念的。 鏡頭轉到對於處理器和顯示卡運算速度較要求的《戰爭機器:戰術小隊》上,RTS即時回合制遊戲的設定,單純的角色人物能移動是基本,但要能在施展技能或是槍殺敵人時也能順暢跑動才是重點,我們可以看到在1080p解析度下同樣是能輕輕鬆鬆擁有124 FPS的高水準演出,雖然遊戲FPS自然是越高越好,不過RTS類型遊戲其實能夠達到一定的穩定流暢體驗就已經非常不錯,因此,即便拉高到2160p解析度下,仍然能有62 FPS的表現,高畫質表現玩RTS這類遊戲的話滿輕鬆的。 最後再來看到RPG類型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這款遊戲基本上是出了名的吃硬體,但我們在1080p下看到70 FPS時還是感動的「內牛滿面」,這數字看起來不高、但其實已經是極高的效能表現囉!當解析度拉高到1440p後,可看到FPS下滑至57 FPS,若是稍微調整一下畫質設定,要達到60 FPS的水準並不難;而將畫質拉高到2160p以後,則是仍有36 FPS的水準,可說是非常令人滿意的體驗了。 由於近期《特戰英豪》(Valorant)在台推出,這款秉持著《CS:GO絕對武力》精神的第一人稱競技射擊遊戲,開發商Riot Games (銳玩遊戲)為了滿足多數玩家電腦的硬體需求,因此在遊戲本身的畫質設定上並未拉高到我們常見的3A級水準,部分玩家可能覺得都2020年了還推出這種畫質的遊戲是在搞什麼...不過,競技類型遊戲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即便擁有簡單硬體配備的玩家,也能輕鬆享受遊戲內容而設定的。 話說回來,由於近期AMD Radeon Software驅動軟體也有針對《特戰英豪》做過最佳化處理,所以我們這次也利用R7 3700X搭RX 5700 XT的搭配遊玩了這款遊戲,藉由FPS統計軟體,我們同樣也針對1080p、1440p和2160p三種解析度做了流暢測試,測試的結果如圖: 從圖中可發現,原本以為《虹彩》已經是市面上最佳化的遊戲、沒有之一,但《特戰英豪》的最佳化效果卻比它還要更好,當然一部份的原因必須歸功於Riot Games對於遊戲的畫面本就設定不高,而回過頭來看我們測試的結果,平均在1080p解析度下可以達到驚人的450 FPS平均水準,甚至可以說拿RX 5700 XT來玩《特戰英豪》都有些大材小用呢(笑~)!由於一開始跑出的數字太過驚人,所以我們直接將畫質拉高到2160p解析度,發現平均FPS還是可以有204 FPS,而且這都還是最高畫質下的水準。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在4K解析度下擁有240 FPS極致體驗的話,《特戰英豪》會是不錯的選擇!以下附上簡短的1080p遊玩影片,大家可以注意左上角的平均FPS數字,幾乎都穩定落在200以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KtLogiMh4 ▲R7 3700X和RX 5700 XT的組合,創造出平均200 FPS的流暢體驗,在ROG XG248Q電競螢幕240Hz更新率下,流暢度十足。 接下來我們看到創作者相關的測試內容,我們藉由幾個近期加入的新測試項目來作為基準讓玩家參考,測試重點仍是著重在R7 3700X、B550和RX 5700 XT三者之間的穩定測試上。 首先是Adobe Photoshop測試,測試的對照組為9900K+RTX 2080的組合,測試內容包含Photoshop的多種不同渲染、後置修圖過程,整體測試最終會給出總分,對照組總分為1000分,高於千分代表整體效能已比對照組效能高。 接下來是Premiere Pro影像測試,測試內容同樣包含軟體中的多項操作指令和影像輸出評分,對照組採用的系統為9900K+Titan RTX、其滿分為1000。 再來是同樣作為影像處理軟體的DaVinci Resolve Benchmark,對照組採用的系統為9900K+Titan RTX以及64GB記憶體和1TB SSD,軟體測試標準將其定義成1000分,測試內容包含軟體中的各類渲染項目、後製功能,最佳化等等。 SPECviewperf 13是專業工程繪圖效能測試,其集結了3DS Max 2016 (3dsmax-06)、CATIA V6 R2012 (catia-05)、Creo 3-PTC (creo-02)、Energy (energy-02)、Maya 2017 (maya-05)、Medical CT/MRI (medical-02)、Autodesk Showcase 2013 (showcase-02)、Siemens NX 8.0 (snx-03)、Solidworks 2013 SP1 (sw-04)等專業繪圖與分析軟體來進行場景之繪製,很重視OpenGL效能,可測出CPU與顯示卡的整體效能。 來看看AIDA64Extreme的燒機溫度測試,這邊主要會針對處理器和顯示卡的溫度做紀錄,一方面是為了了解AMD Wraith PRISM散熱器是否能有效壓制溫度、二方面也是能知道B550主機板能否有效穩定處理器和顯示卡效能。這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廠牌的B550主機板因散熱和供電設計不同,可能會稍微有不同的結果。 測試期間,處理器最高溫曾超過90度,不過平均溫度仍控制在85度以下,以原廠附贈的風扇來說,這樣的結果已經是不錯的了。而另一方面,顯示卡的溫度則是平均落在約85度左右,到還算是可接受的範圍。 B550和RX 5700 XT在這次的測試中是重要的關鍵,首先,B550讓小資創作者也能輕鬆享有PCIe 4.0 SSD的高速讀寫效能,進一步解放檔案存取效率,二方面RX 5700 XT則是最大化解放了玩家的遊戲體驗,同時也能在創作者相關工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目的便是為了讓玩家們能夠輕鬆發揮最高效能優勢,兩者都是這次能將R7 3700X推上另一層樓的重要關鍵。 隨著近期B550主機板陸續推出,各板卡廠們也都陸續推出了自家對應的B550系列主機板,玩家不妨趁此機會入手DIY電腦,最大化電腦效能,強化遊戲和創作體驗。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AMD近期正在推廣「」活動,針對RX5000系列顯示卡帶來高FPS流暢體驗,同時配合HDR視覺效果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其中,針對熱門的競技類型遊戲像是《虹彩六號》、《特戰英豪》等等,都可以帶來300 FPS以上的高流暢度水準,另外像是《全境封鎖2》或是《戰爭機器5》這類的3A級遊戲則是可以達到100 FPS以上。而針對RX 5700和RX 5700 XT顯示卡,則是可以進一步將效果拉高到1440p解析度,其實本次測試的內容就可以發現,RX 5700 XT在1440p下,多數的遊戲還是能有不錯的流暢度體驗的。 AMD近年來推廣的AMD FidelityFX能為遊戲帶來更流暢的效果,目前市面上也已經有超過20款遊戲已開始支援,像是《邊緣禁地3》、《戰爭機器5》、《惡靈古堡3:重製版》等等,未來也將會有更多的遊戲加入支援行列,AMD玩家可以多期待些!近期也有幾個活動正在進行,像是《星戰前夜》目前玩家可參加遊戲中的Clear Vision Screenshot Competition比賽且獲獎、而《Chernobylite》現可在Steam上搶先體驗,另外還有原先在PS4上獨佔的《底特律:變人》目前也已經可以在Steam上遊玩,以上遊戲都支援AMD FidelityFX技術,搭配市面上1000多款的FreeSync顯示器供玩家選擇,提供完整的FreeSync生態圈,AMD粉絲們可以繼續期待未來發展!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3A平台體驗」深入校園!醒吾科技大學聯手AMD打造水冷電競對戰教室,「電競」不只打Game!
這幾年隨著「電競」一詞和其文化的蓬勃發展,各大專院校甚至技職學院都開始陸續開創「電競系」專班,除了作為培育新一代台灣代表隊的溫床之外,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各種一條龍式教育和工業一體式的未來應用教育,像是電腦DIY常見的水冷散熱系統,便是教學內容中最常見的一套。 不過,以往各大院校都以Intel搭配NVIDIA作為主軸,鮮少出現AMD產品做為主線的電競學系,但過去兩年來,AMD藉著Ryzen 3000 7nm架構的真香潮帶動下,不只一般主流玩家被香到爆,這波熱潮現在也延燒到學校教育中,台北醒吾科技大學就聯手AMD為學生打造「水冷電競教室」,在AMD 3A平台的加持下,結合網咖式設計質感,將現階段在網咖市場上非常熱門的「3A網咖」體驗帶到校園內,同時強調:「電競系不只打Game!」 醒吾科大這次在電競教室所規劃的配備,在處理器方面是採用AMD極具超高C/P值的Ryzen 5 3600X,在6C/12T架構下,搭配3.8 / 4.4GHz的基礎與動態時脈,對於學生在校上課期間遊玩來說,效能絕對綽綽有餘。同時在重要的影像輸出方面,則是配置旗艦級的ASUS TUF GAMING RX 5700XT顯示卡,而在主機板則是用上了ASUS TUF GAMING B450M-PRO GAMING主機板,整體規格與效能上已比許多網咖還具競爭力。然這還不稀奇,最強悍的就是這次在散熱規劃上選擇與TT曜越合作,針對處理器和顯示卡做客製化開放式水冷管散熱,不僅大幅強化PC效能,也提升超頻能力。 醒吾大學校長陳義文笑著說:「我們的學生都很滿意的說,這電腦玩起來比外面的網咖還要順!」可見AMD Ryzen 5 3600X和Radeon RX5700XT的搭配效能表現優異,尤其在水冷支援下更是讓整體的穩定性大幅提升。 說到水冷,陳校長也娓娓道來:「以往電競比賽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選手,但很少有人去注意那些幕後人員。」的確,像是當年的TPA戰隊,大家注意到也只是各位選手本身,但那些訓練選手的教練、經理,甚至賽事工作人員等等,都是所謂「那默默的一群」。 可其實並非如此,「我們的水冷電競教室除了有電競以外,另外也還有水冷教學。」陳校長這麼做的目的,除了要讓醒吾成為電競選手的培育平台以外,另一個重點也是希望學生可以有不只一條出路。如果學生不喜歡或是不想當選手的話,也能朝電競相關行業的路來發展,「我們也可以培訓成直播主、賽事轉播、賽評、場控、畫面監控...等等,或者作為後勤,成為客製化水冷好手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學生的選擇很多,並非只是專注在選手技能的培育上,更多的是讓學生們能夠有更多元的未來可走。 醒吾科大水冷電競教室的另一大特色,是進到教室以後就給人一種踏進網咖的感覺。說到這邊可能有些人就有些不以為意了,但老實說這並非壞事,近期許多電競網咖正在逐步轉型,尤其都會地區的店家更是如此,隨著更多年輕世代、以及數位化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年輕學子對於網咖的印象,早已不再是「不良場所」,更多的反而是下課後,學生有個能和三五好友們一同聚聚、消遣娛樂打屁聊天的好所在。 也因此,水冷電競教室在教室整體的規劃佈局上,也大致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果學校就是一種網咖,而且還比外面的網咖效能更好,你還需要去外面嗎?」而且在校期間也有人監督管理,同時室內也禁菸,對於學生們來說,會有一定程度的優質體驗與保障,而且水冷電競教室這樣的設計也容易吸引女生玩家加入,因為許多女生可能對於網咖場所會有些排斥,但如果是在自己學校的教室,那就會願意接受多來這個場所了。 除了在機台布局上有規劃以外,對於學生的便利性來說,醒吾大學也下足了苦功,包含學生用的座椅、鍵盤滑鼠、144Hz曲面螢幕,就連電腦開機鍵、耳機喇叭孔等等,也都是額外拉轉接頭到到電腦桌面,給學生更直覺且方便的操作空間。 醒吾科大這次水冷電競教室的成立,在教育面讓我們看到各大院校針對「電競系」雖然有著各種不同的做法和硬體布局,但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擁有美好多元的未來。 「誰說打Game沒有未來?」陳校長笑著說,「打Game也能出頭天!如果我們醒吾未來真的有機會培訓出台灣國手為國爭光,那我們也是與有榮焉。不過,技職教育的本質就是為國家與企業培育多方面的人才,畢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選手。所以更重要的其實是希望藉由水冷電競教室的成立,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元的彈性選擇,讓學生知道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這點尤其在這個變遷快速的時代下,同時又經過近期疫情的肆虐更是明顯,眾多傳統行業都慘遭疫情波及,即便是科技產業也難免受到影響,醒吾科大水冷電競教室的成立也算是敲了個響鐘,不只是讓學生能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獲得有系統性的教育規劃和專屬培訓,同時也是讓上一輩的父母們了解到,這一代小孩們的教育,正在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轉型中。 另一方面,在AMD這邊則是深入校園有成,它們在網咖領域中已經打出了滿亮眼的成績,全台各地的網咖已有不少店家開始陸續採用其產品。主要是AMD的產品,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優勢選擇,使得醒吾科大選擇和AMD聯手,打造全台第一家水冷級電競教室,對AMD可說是一大突破和成就,也等於向其他兩個主要競爭對手醒世鐘了。由此看來,以目前AMD在市場上的強度來看,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校方或網咖端,願意繼續和AMD合作,以打造更多3A級電競場域新體驗。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高畫質影音救星!H.266編碼發表、畫質不減檔案大小砍半還給HDR支援
與 Apple、Ericsson、Intel、Sony、華為、微軟與高通等品牌都有合作的Fraunhofer HHI正式發表了最新的H.266編碼,同時也被稱作「Versatile Video Coding」(VVC),作為新一代的MPEG影片標準,最主要特色在於維持原影片畫質的設定下,相對於現有H.265編碼影片檔案大小降低50%! 也就是說,在現在這個4K高畫質興起的時代,包含數位相機已經開始支援,眾多影像創作者也開始陸續採用4K畫質作為素材格式,在視覺上能讓影像看起來更加清晰,不過連帶的問題自然也是檔案長度太大的問題。以現在90分鐘的4K H.265編碼影片來說,平均影片檔案大小會落在10G左右,但如果採用H.266格式的話,能在不減少畫質的情況下,將檔案壓縮成僅5GB的大小,這將大幅提高創作者們的使用效率。 不過Fraunhofer HHI也表示,能夠支援H.266格式的處理器(尤其是行動裝置上的CPU)目前還在開發階段,但它們已經建議H.266需要有足夠的效能進行編碼和解碼。(果然是新技術需要新規格與更高效能的硬體來搭配,推動更新配備的需求...) 預計今年秋天,Fraunhofer HHI將會推出支援H.266編碼解碼的軟體給大眾使用,雖然說距離H.266普及還需要一點時間,不過H.266的出現絕對會是未來高畫質時代的必需品。再者,除了檔案長度減少外,H.266還支援HDR和360度全景影片等等,無疑會是創作者們的救星。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科技專訪》深入了解ASUS TUF GAMING電競筆電散熱設計,賦予剽悍造型與絕佳散熱效能
華碩(ASUS)在電競筆電產品的規劃上,除了擁有主打旗艦高階形象的ROG (玩家共和國)品牌之外,還有TUF GAMING品牌,後者以主打軍規穩定與低調潮流等形象,在電競筆電市場打出另一片天! 隨著Intel與AMD皆推出新世代行動處理器之際,ASUS TUF GAMING系列筆電也推出新一代機種,以滿足I粉與A粉的需求,由於電競筆電比一般筆電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散熱設計,因此要如何兼顧外型美觀,同時滿足散熱效能,並維持超低噪音等多種需求,一直是華碩努力克服的目標。以下,就讓PCDIY!帶領讀者們前往華碩電腦總部,來深入了解ASUS TUF GAMING電競筆電的創新與散熱設計理念。 在介紹TUF GAMING品牌電競筆電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其與ROG品牌的區別,產品經理 陳湘沂(Jocie)表示,ROG為華碩的旗艦品牌,主打旗艦(Extreme)玩家市場,因此在規格方面也是電競筆電中最高階的,以賦予玩家最極致的效能與玩樂體驗,ROG旗下的Zephyrus、Strix等系列,都是屬於這個範疇,其以高調、外觀吸睛的造型為主,其中Zephyrus主打輕薄機身卻有頂級效能,涵蓋滿滿的最新技術;而Strix則屬於個性、年輕化,並有針對女性玩家的造型設計,可說這兩種系列各有自己訴求的主打客群。 至於TUF GAMING品牌,則是走「硬派電競」風格,提供入門至中階的玩樂體驗。其目標客群主打學生、白領族群,以及一些想玩遊戲、但並非重度的玩家族群,甚至會拿來當成生產力工具的創作者等客群,都是TUF GAMING的主打對象。由於這類客群經常會把電腦帶出去使用,包含學校、教室、辦公室、咖啡廳等場所,他們不想要太招搖的筆電造型,因此TUF GAMING的背蓋也比較低調,採用雷雕設計。 ASUS TUF GAMING電競筆電的背蓋造型,採用金屬板平面設計,幻影灰色機身的中間有TUF暗色Logo,四個角則有鉚釘與切角造型,下方則採梯形切邊(V Cut)設計,賦予低調潮流的外型元素,這種筆電帶到辦公室時,會讓人覺得相對專業,因此非常符合想要一機兩用的工作者兼輕電競玩家之胃口。 ASUS TUF GAMING在規格可是一點都不馬虎,賦予玩家在同級產品中最棒的規格與效能,包括機身具備軍規等級的耐用度,鍵盤也有RGB背光設計,並可承受2000萬次的按壓耐用性。此外像是ROG系列必備的除塵散熱系統 (後述)設計也都具備,最重要的是,TUF GAMING的價位上非常親民,讓人人都輕鬆擁有高品質的電競筆電。 TUF發音同Tough,有「剛毅」的意義!亦即該系列擁有絕佳耐用性,產品經理蕭邦寧(Bonnie)表示,TUF GAMING電競筆電有Intel平台和AMD平台。Intel平台有ASUS TUF GAMING F15/F17 (FX506/FX706)兩款,搭載第10代處理器,而AMD平台則有ASUS TUF GAMING A15/A17 (FA506/FA706)兩款。皆承襲先前TUF的精神,擁有堅固與耐用的基因,因此都通過MIL-STD-810H軍規測試,包含墜落、抗震、極端溫度 (高溫和低溫)、高濕度等測試條件,以提供玩家們最佳的耐用性。 此外,既然稱作電競筆電,其在硬體規格上也非常講究,以AMD機種來說,這次新一代TUF GAMING A15/A17系列能做到支援AMD Ryzen 9等級的8核心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RTX 2060等級的顯示卡,以提供絕佳的遊戲效能。除此之外,在螢幕上也提供到144Hz的IPS等級,且機身較上一代機種更小更輕薄。電池方面則配置48Whr正規版本電池。 此外,在儲存裝置方面,這一代TUF GAMING筆電裡,提供了兩組M.2 SSD插槽(內建1組SSD,另1組提供使用者擴充用),而在48Whr電池配置下另有預留2.5” HDD/SSD的安裝空間,讓玩家可以再擴充更大容量的儲存裝置,以便安裝更多大型遊戲,或是存放各種創作之作品資料。 此外,TUF GAMING具有DIY Friendly (組裝親和)的特色,在筆電底蓋的右下角螺絲部份,採用易開式設計,當螺絲轉開之後,底蓋的一角就會自動彈起,螺絲不會掉落,讓玩家不需要用指甲去硬摳,即可輕鬆將底板取下,以便進行記憶體升級或是儲存裝置的加裝,升級不費力。 在說明內部散熱結構之前,先來了解TUF GAMING電競筆電的外部設計理念,為讓TUF GAMING強調的剛毅精神能讓玩家一眼就看出來,這次設計團隊在外觀設計上,採用了正六邊形、類似蜂巢式的設計,因為正六邊形組合起來的結構,其密度是最高的,且受力也最平均,以此呈現出最堅固的結構設計。 此外,除了底部採用六角形設計,在筆電的背部散熱孔,也都看得到蜂巢式的開孔設計,就連鉚釘造型也是六角形的設計,以賦予最堅固、最Tough的外觀造型。 為達到最佳化效能,TUF GAMING電競筆電使用全新的散熱模組與散熱風扇,以確保內部的氣流更加流暢。這次TUF GAMING在機身後側中間有進氣孔(請參考圖A),冷空氣從中間進入,並將CPU與GPU的廢熱從兩側的蜂巢式散熱孔排出,另外由於GPU通常比較燙,因此在機身右後側也有開散熱孔,累計共有三個熱空氣出風口,讓廢熱能順利排出。 此外,為搭配散熱氣流路徑,在螢幕的下方同樣採用ROG的造型梯形切邊(V Cut),使螢幕翻開後,不會擋到機身後面的散熱孔,同時讓熱空氣能快速且順利從上方排出,以提升整體散熱效率,維持系統高效能運作。同時也能延長電競筆電的使用壽命 (參考圖B)! 至於玩家也許會納悶,為什麼TUF GAMING底蓋的蜂巢式設計,不是全部都開孔呢?這是因為其開孔部份,是有經由熱對流優化設計,因此能達到最佳的空氣對流效果,以提升整體散熱效率。要是全部開孔的話,反而會造成底部氣流路徑的混亂,無法順利將廢熱排出。 機構熱傳導設計部副理 杻家慶(Jason)解釋,為兼顧TUF GAMING筆電內部所有的系統元件的散熱需求,包含CPU、GPU、VRAM、DRAM、Power MOSFET…等等,由於Power過熱的話,對於CPU、GPU以及系統整體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出風孔徑的大小就必須根據其散熱路徑來設計,有些大、有些小。以上述的氣流路徑圖為例,從機身後面吸入冷空氣之後,就會先將筆電內部中間區的Power和DRAM做到冷卻的作用,接著再將氣流吹到兩側較熱的發熱元件(CPU與GPU),讓廢熱從兩邊與後側排出。 簡單來說,TUF GAMING筆電的散熱開孔設計,都是研發部門實測,做出最優化的散熱路徑之後,才定案的,所以這也就是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其創新理念,不僅兼顧外型時尚美觀,同時又兼顧散熱效率。 在散熱銅管方面,不管是15或17吋、Intel或AMD機種,都可以看到有些散熱銅管是有串接在一起的(上面兩管),有些則是獨立分開的(下面一管)。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能發揮出「熱平衡」的效果。舉例來說,當玩遊戲時,GPU的使用率通常會比CPU還高,產生的熱量也比較多,此時銅導管就能將GPU的高熱傳到CPU那邊,並透過CPU風扇來幫助散熱;反之,當玩家執行CPU高負載的應用程式時,則廢熱就往GPU的方向跑。這樣的用意是,能讓兩顆處理器的溫度快速發散出去,不要過於集中在GPU或是CPU元件上,以達到平衡的散熱效果。 在導熱管內部則含有水,當水受熱時會轉換為蒸氣,蒸氣會往冷端去跑,TUF GAMING筆電參考CPU和GPU的設計功耗(TDP),來微調熱管內部的水量,並算出熱通量的最大值,來達到熱量平衡。加上獨立的那支熱銅管,則可讓GPU的廢熱有多一條的方向(共5個方向)可以散出。CPU則共有4個方向可以散出。至於玩家所看到總共有2+1根銅管的設計,是因為這樣搭配的最大熱通量,已可符合該機種的最佳散熱效率。因此不需要像其他廠商一窩蜂塞入更多銅管,同時也可減少重量與體積。 那麼要是執行那種又吃CPU又吃GPU資源的應用程式時,銅管兩邊同時發熱的情況會怎麼樣呢?結果是:廢熱會往溫度比較低的方向跑,有點「哪邊涼快哪邊去」的現象!當然兩邊都太熱的話,系統就會讓散熱風扇轉快一點。 再來看看風扇部份,由於風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導流角色,為兼顧其低噪音量以及散熱效率,TUF GAMING筆電都會搭配最適合轉速的風扇,以達到該機種的最佳散熱效率,也因此CPU和GPU所搭配的風扇不一定會相同。 此外,筆電的風扇長期使用下來很容易積塵。因此,TUF GAMING筆電也採用跟ROG一樣的特殊除塵通道,能匯集並將微粒、粉塵導出機身,以預防因灰塵堆積而犧牲的內部散熱元件之效能,同時提升整體系統的穩定性。 提到風扇的部份,玩家也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軟體裡面的HyperFan功能,來設定不同的模式,TUF GAMING機種提供靜音、效能和Turbo等三種模式,讓玩家可以針對不同應用情境來做設定。例如要將筆電帶去圖書館或是會議室開會,此時就可以設定成靜音模式,若需要玩遊戲的話,就可以調整至Turbo模式。由於每個模式都有其定義的風扇轉速與效能等級,因此不用擔心系統會有過熱的問題,就算開到Turbo模式,風扇轉速全開,噪音也只有到48dB,不會吵雜。 透過上述的散熱3招式,賦予TUF GAMING電競筆電能兼顧高效能、低噪音與絕佳散熱效率,讓玩家不管是工作或是遊戲,都能游刃有餘。以目前TUF GAMING的散熱設計來說,可以支援到AMD Ryzen 9 4900H與RTX 2060。而Intel機種亦可支援到第十代Intel Core i7-10750H。那麼未來機種是否有可能支援更高檔的版本呢?答案是肯定的!亦即未來TUF GAMING也會有更高規格版本推出喔! 先前TUF GAMING的上蓋,還是標示著ASUS的Logo,隨著TUF GAMING品牌電競筆電主攻年輕世代,必須賦予新的信仰圖騰,以打造新的流行元素,因此這一代的TUF GAMING電競筆電已改成TUF的圖騰,該圖騰看起來是TUF三個字所組成,含有盾牌跟翅膀的意義。此外,產品也隨附信仰貼紙,以期攻佔消費者的心! 透過上述分析,可知華碩TUF GAMING團隊在設計TUF GAMING系列輕電競筆電時,就融入該品牌訴求的Tough(剛毅)基因,來打造出兼顧蜂巢式外觀設計、具備熱平衡的導流設計,再搭配低噪音風扇,讓玩家們享有工作與娛樂一機兩用的全新選擇。 此外,TUF GAMING筆電以DIY Friendly的設計,賦予玩家輕鬆升級的特色,為筆電增加戰力,再搭配其售價非常親民,讓學生、上班族、創作者都能負擔得起的價格來入手!不管是15吋或17吋,AMD或Intel機種,入門或中階GPU,玩家都能挑選到適合自己的TUF GAMING電競筆電,不僅在工作上能得心應手,在遊戲時也能玩得暢快!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5000mAh大電量保底+超強4鏡頭給力、玩一整天也有滿滿樂趣,Samsung Galaxy A31開箱動手玩
面對高階手機陸續不斷推出的情況下,動輒3-4萬的價位可不是人人都高攀的起,事實上想要入手一款功能齊備、性能中上的手機不一定得花大把銀子,尤其是安卓陣營的朋友在選擇上也相當的多,但是如果不想要對岸品牌,那Samsung的A系列或許是可以納入考慮的對象,甫推出不久的A31小編也入手囉,在把玩一小段時間後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使用心得吧! Samsung的Galaxy A系列大概是許多偏好平面螢幕設計的玩家會選擇入手的主要選項,除了具備有競爭力的價位外,同樣也擁有不錯的效能表現,光從A系列在網路商城還可以看到新舊版本總共超過10款型號就知道受歡迎程度有多高,接續先前推出的幾款A系列之後,其實今年度也推出了包括A71、A51、A31以及A21s等較新版本,後續對應5G的推出還會再推出5G版本供玩家選用,這次就來開箱這款定位入門進階版的A31,不到萬元的定價、8核心處理器與6.4吋20:9 U極限全螢幕、4鏡頭+5000mAh大電量(閃電快充)設計,還有螢幕指紋辨識與杜比全景聲功能,算是玩家可以輕鬆入手的一款版本。 來開箱吧! 在相機方面,A31除了前鏡頭採用2000萬像素/f2.2之外(支援美顏自拍、具備大眼/美肌/瘦臉效果),後置相機則是採4鏡頭搭配設計,包括了4800萬像素/f2.0主鏡頭、500萬像素/f2.4景深鏡頭、500萬像素/f2.4微距鏡頭以及800萬像素/f2.2 123°超廣角鏡頭,最高可支援8倍數位變焦,影片錄製解析度最高可達FHD(1920 x 1080)@30fps,基本上都足以應付玩家使用。 在開箱之後,小編也做了一下規格彙整,方便了解A31的特點: ◎ 6.4吋Super AMOLED螢幕、解析度1080x2400 Pixels(FHD+)、20:9 U極限全螢幕(Infinity-U) ◎ MediaTek Helio P65處理器、8核心架構設計(2GHz+1.7GHz) ◎ 6GB RAM+128GB ROM ◎ Android 10作業系統、One UI 2.1操作介面 ◎ 前置2,000萬像素鏡頭 ◎ 後置4鏡頭:4,800萬像素主鏡頭(F2.0)+500萬像素景深鏡頭(F2.4)+500萬像素微距鏡頭(F2.4)+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F2.2) ◎ 內建螢幕指紋辨識、臉部解鎖、圖型解鎖、密碼解鎖 ◎ 4G+4G雙卡雙待、支援microSD記憶卡最高可擴充至512GB ◎ USB Type-C連接埠、支援15W快充 ◎ 5000mAh超大電量 ◎ Wi-Fi 802.11 a/b/g/n/ac 2.4+5GHz、VoLTE、Bluetooth v5.0、NFC ◎ 支援Gear、Samsung DeX ◎ 共推出3款顏色:晶絢白、晶絢黑、晶絢藍 ◎ 尺寸(長x寬x高)為159.3x73.1x8.6mm、重量185g 這邊也透過了AIDA64來簡單做個基本偵測,其中可以看到處理器是MediaTek Helio P65(MT6768)、核心架構為6x Cortex-A55(1.7GHz)+2x Cortex-A75(2.0GHz)組成8核心、GPU為Mali-G52 MC2,其他包括解析度1080x2400以及6GB RAM/128GB ROM與高達5000mAh大電量等相關規格偵測也都可以一一從截圖中得知細項。 另外,A31的主畫面與預載APP的部分也一併截圖給大家參考,當然也順便提供了下拉快捷選單的部分,基本上該有的通通有,Dolby支援也沒漏掉喔! 測試前先把玩一番,除了前面的大尺寸螢幕表現的顏色十分漂亮之外(Super AMOLED),背面的部分採用了冰晶感時尚美背設計(官方用語),在光線良好的戶外可以相當清楚的看到整個背面的設計風格,斜切為上下兩半的不同格紋造型,陽光下更顯亮眼,小編個人很喜歡手上這款晶絢藍的顏色,單看背面就覺得時尚感十足。 握感上也不錯,20:9的設計讓單手操作上也不會卡卡的,對於喜歡單手使用的玩家來說是個可以考慮的一款,由於A系列採平面屏幕設計,對不偏好曲面屏的朋友可以說是大加分,而且A31也保留有3.5mm耳機插孔,玩家除了可使用彩盒內附贈的耳機之外,先前慣用的高檔耳機可以繼續沿用,當然也可以支援目前逐漸普及化的藍牙耳機(Bluetooth v5.0)。 小編分別採用了GeekBench 5、3DMark、PCMark以及魯大師這幾款測試軟體來做實際測試,由於價格區間帶是落在入門進階上,採用的是MediaTek P65處理器,測試成績可以從下方的截圖看到,不過以綜合表現的PCMark測試上可以看到在工作2.0效能數據上也有6365分的成績,更不用說電池的使用壽命上(工作2.0模式)高達18小時3分鐘,大概就是帶出門就算一整天都在使用也不怕沒電。 至於另一款魯大師的性能評測結果則是有174396分的成績,評價為中高階性能等級,也算符合這款A31的預設定位,細部測試數據可以參考下方截圖。 搭配6.4吋Super AMOLED的FHD+螢幕表現,A31在拍照功能上並沒有比自家大哥們遜色太多,後置的4鏡頭設計也兼顧了玩家在使用上的諸多需求,除了4800萬像素的主鏡頭外,搭配的景深、微距與超廣角這3顆實用性極高的鏡頭,的確在拍照方便提供了極佳的便利性,特別是其中的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達123°的特色讓拍照變得更容易,真的體現按一鍵就搞定這個模式。 小編直接拿自己的Samsung Galaxy Note 8來做對比,Note 8有更新到最新有支援廣角(韌體)所以拍照圖示多了一個2顆樹的icon,看看A31直接就提供了3顆樹的icon,輕輕鬆鬆就把兩邊的景物都拉進畫面中,拍下精彩大景美照一鍵就能搞定。(想當初Note 8花了幾多錢啊!) 用習慣Samsung系列的玩家應該就很熟悉拍照主畫面的設計,簡要清楚的在主畫面上就可以設定與選擇想要使用的拍照或錄影功能,除了主畫面上的景深模式外,在「更多」的選項上就可以看到還提供了「專業」、「全景」、「微距」以及「食物」等模式,另外還有AR區域可供玩家輕鬆地來點趣味風格。 至於選擇最高畫項素拍攝與拍攝比例採3:4、9:16、1:1或Full等模式也都可以直接點選icon就能任意變更,另外由於有內建「場景智慧辨識」功能,所以拍照上顯得更加輕鬆,就算要開濾鏡、美肌特效也都OK,A31提供了相當多的選擇供玩家選用,整體來說足以應付玩家絕大多數的使用需求了。 下面就提供一些小編的隨手拍,要特別強調的是,A31在戶外的拍攝效果的確不錯,內建的食物與微距功能(4cm)也都能提供玩家相當輕鬆拍攝出好照片的特色,主畫面直接設計有icon按鍵就可以啟動超廣角功能也是十分便利玩家使用。(以下照片皆為未修圖僅縮小尺寸) Samsung的A系列其實有推出數款新版本,包括了更高階的A71、A51以及入門版的A21s,對於這款A31來說,價格區間帶落在萬元以下算是比較具吸引力的一個點(實際賣價通常會再有一些折扣),相比於二哥A51來說,基本上兩者的差異並不大,發售日期差了約4個月左右的時間,反而A31一推出就已經是採用Android 10系統了,處理器也採用8核心版本、RAMROM一樣是採6GB/128GB,螢幕尺寸僅略小0.1吋、解析度一樣為2400x1080 pixels、材質也一樣是Super AMOLED,相機方面也是大同小異的配置(同樣是4800萬像素主鏡頭),反而是A31的電量採用了更大的5000mAh設計(A51為4000mAh),整體相對性的價位就顯得更親民。 至於跟大哥A71相比較的話,價格帶多了6,000元總得有比較大差異才是(哈),雖然一樣是Android 10、8核心處理器,但A71採用的是Qualcomm驍龍730是比MediaTek Helio P65來的令人爽度高些,整體的螢幕尺寸也達6.7吋、相機則是6400萬像素,畢竟高了2階總要有些差異,這部分就是不同區間帶的定位,有預算的話當然也是推薦買A71會比A31更好(廢話)。A71的完整開箱可以參考此處喔! 還有一款是小弟A21s,剛出爐沒多久的A21s在價位上更顯優勢,但羊毛出在羊身上,A21s雖也是採用Android 10以及8核心架構,但處理器就比A31等級更低些,記憶體方面也是A31的幾乎砍半、也就是4GB/64GB,螢幕雖略大0.1吋、但解析度降低為1600x720 pixels,算是有點把A31再縮一下的版本,所以從這幾款同樣為A系列的版本來看待這款A31的話,不難理解A31在原廠端推出的定位是作為玩家入門進階使用的版本,若是搭配上電信業者的方案,應該是很輕鬆可以入手的一款超值版手機。 不只價格具有更低的優勢可供玩家入手,在活動期間〈2020/07/01至2020/08/31〉購買指定Galaxy A系列(活動機種:Galaxy A31|A51|A71)至登錄送網站完成登錄,審核通過後即可獲得贈品【無線藍牙頸掛式耳機(市價$1,990元)】;購買指定Galaxy Tab S系列(活動機種:Galaxy Tab S5e|Tab S6 Lite) 至登錄送網站完成登錄,審核通過後即可獲得贈品【出色夏旅組(收納包*2+15W快充通用型旅充Type-C)市價$2,880元】,只能說根本是大放送了。 從定價來看A31,不難發現其實已經決定了A31的定位,在上面還有A71、A51兩位哥哥的情況下,A31在規格面被拿來比較也是可預期的,但就算採用的是MediaTek Helio P65處理器,但實際上在瀏覽網頁、看Line訊息、傳FB等等玩家常使用的操作上其實一點都沒有問題,玩玩一般遊戲也是OK(下載了多款手遊也是可以暢玩無誤),A31也內建有Dolby Atmos,搭配耳機的話除了音效更具立體感外,相信配合20:9寬螢幕觀看影片也會有更多的沉浸感。 大電量算是A31的一項優勢,對於需要長時間使用又不想帶顆尿袋(行動電源)的朋友應該會很合適,加上內建的4鏡頭拍照功能,基本上就算帶出門外拍也不輸小相機了,特別是光線好的戶外,4800萬像素主鏡頭與123°超廣角鏡頭的輔助下,應該可以讓玩家隨手就拍出好照片,瞬間留下美好回憶!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8686 廠商網站: 建議售價:NT$9,9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窮人版10900K?Intel 10核心處理器還有Core i9-10850K、基礎時脈3.6GHz,效能平起平坐
Intel 10核心處理器除了目前的Core i9-10900K和KF以外,近期新聞指出蘋果新一代iMac、iMac Pro有望搭載獨家Core i9-10910處理器,同樣採用10核心處理器,效能介於Core i9-10900和Core i9-10900K之間,不過現在又有新的消息了,Intel 10核心處理器可能不只這些,似乎還有一款Core i9-10850K即將登場。 同樣採10C/20T架構,Core i9-10850K同樣是不鎖頻版本處理器,基礎時脈比老大哥10900K少了100MHz,也就是3.6GHz,至於動態時脈則是同樣可達到5.2GHz,但還不確定是否會支援Thermal Velocity Boost進一步提高時脈表現至5.3GHz,不過為求產品區別,就算不具備該功能也不意外就是了。就效能表現上來看,上看起來是和Core i9-10900K平起平坐。 不過這顆處理器應該不會直接給主流玩家購買,主要還是會鎖定在OEM廠商上,用來作為給準系統或是套裝主機的選擇, 讓不想要直接和Core i9-10900K產生的廢熱對決的玩家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但話說回來,雖然單就價格來看的話,這顆處理器單價勢必會比Core i9-10900K便宜,但鎖定在OEM廠商的關係,變成整機系統或套裝主機的情況下,其實價格未比會直接購買Core i9-10900自行DIY來得便宜,只能說玩家必須自行考量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pple A12Z GPU效能亮眼! 以Rosetta 2模擬x86下,OpenCL效能贏過Ryzen 5 4500U與Core i7-1065G7
Apple於WWDC 2020發表了macOS Big Sur (v11.0)作業系統,支援ARM與Intel架構的macOS App,並正式宣布將在兩年內,連袂推出內建A12Z Bionic處理器的Mac Mini開發者電腦套件,讓Apple程式設計師有實際機器可以測試將macOS App改編譯成ARM架構後的執行狀況。 雖說以A12Z Bionic處理器的ARM指令集,並透過Rosetta 2來模擬x86指令集,以執行那些x86架構的macOS App的話,業界都預期效能會慢很多。日前就有人的字樣,此代表以Rosetta 2模式來執行x86 Mac Apps的vCPU模式,結果測得其CPU執行效能,在Geekbench 5 (x86版)的跑分結果可以看到,單核約為830~850分,多核則是2930~2970分,其效能甚至不如內建A12Z的第二代11吋iPad Pro以Geekbench (ARM版)得到單核1115~1125分、多核4640~4680分的執行效果。 當然啦!拿Geekbench (x86版本)以ARM模擬x86的方式執行,當然效能不如以Geekbench (ARM版本)以ARM原生執行的效能快!但是有趣的是,既然CPU模擬效果仍待加強,那麼GPU的執行效果如何呢?從之後,也能找出以Rosetta 2模式來執行GPU跑分,結果達到11535 (Metal模式)與11389 (OpenCL模式),這樣的成績就與第二代11吋iPad Pro非常接近了,這樣的分數也比內建Intel UHD 630 GPU的MacBook Pro (Core i7/i9)分數表現(5000多分、OpenCL模式)好一倍以上! 那麼跟當今x86架構的輕薄筆電相比呢?這樣的成績是否有比較強?根據拿上述的跑分,拿來與內建AMD Ryzen 5 4500U (6 CU)的HP Envy x360 Convertible 15筆電相比,結果其OpenCL為11034分,相較於A12Z (8 CUs)的11315分還慢一點點。看來A12Z的GPU效能(8 CUs, 1GHz),比AMD Radeon Vega GPU (6 CUs, 1.5GHz)表現還好! 該也另拿內建Intel Core i7-1065G7的Microsoft Surface Laptop 3進行相比,其內建Iris Plus Graphics,擁有64 CUs,但在OpenCL下只有獲得11224分,比A12Z的11315分還慢一丁點!看來A12Z的GPU效能(8 CUs, 1GHz),也比Intel Iris Plus GPU (64 CUs, 1.5GHz)表現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A12Z的GeekBench Compute分數,都是透過Rosetta 2模擬x86指令集之後,搭配Geekbench (x86)所得到之模擬模式下的成績。因此,要是等Geekbench推出ARM版本的Mac App之後,A12Z就可以原生ARM指令集來執行,免透過Rosetta 2,效能還會再提升! 如果以這樣的態勢來看,目前在iOS、iPadOS已經有非常多的遊戲,以原生ARM架構在Apple處理器上面執行,並具備流暢的畫面來看,相信當ARM版本Mac大舉上市之後,會有更多從iOS、iPadOS移植到macOS平台的3A級遊戲出現!讓玩家在Mac App Store下取得 (或是併入Apple Arcade底下),屆時Steam執行檔也應該會推出純ARM的執行版本。這樣一來,對輕遊戲玩家來說,與其選擇很多遊戲跑起來卡卡的x86筆電搭配Steam平台,不如選擇許多遊戲已經優化且跑起來還滿順暢的ARM Mac筆電搭配Mac App Store平台! 目前的A12Z還是8核心設計,但據悉未來第一款採用ARM架構的Mac正式推出時(預估2021~2022年),將會採用「5nm製程」、12核心的Apple Silicon (可能叫做A13Z或A14Z等),採用8大核的Firestorm核心 (高效能為主) + 4小核的Icestorm核心 (高能效為主),因此屆時將會有更好的CPU與GPU效能表現。 也許2021~2022年之後,就連Office與不少創作者軟體(如Adobe Creative Apps)都推出ARM Mac優化的版本之後,屆時反而基於x86架構的輕薄筆電要小心了!不管是內建AMD Ryzen Mobile還是Intel Mobile Core處理器的Windows 10輕省筆電,到時候有可能都敵不過內建Apple Silicon處理器的Mac輕省筆電。因為:論效能,Apple贏;論功耗,Apple也贏,論軟體生態圈,Apple還是贏! 總之,ARM架構處理器一直以高能效特色在行動市場一路吃香,當ARM架構處理器往效能邁進之時,x86筆電的優勢還剩下什麼?會不會輕省筆電都被ARM拿去,而x86只剩高效能電競/創作者/工作站筆電市場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囉!
-
AMD的香氣多到變成龍捲風,在2020歐洲硬體獎上橫掃各大獎
AMD的近年的產品表現有多好應該不需要小編多言,不過除了玩家、市占與財報的表現之外,多來幾個國際級獎項的殊榮好像也沒什麼不好,特別是當自己橫掃榜單到讓對手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時,那滋味想必是更加地不同凡響。 歐洲硬體大獎(European Hardware Awards/EHA)是由歐洲硬體協會(European Hardware Association)所舉辦的年度硬體評選,每一年年中的時候選出最佳的電腦硬體的產品進行頒獎,由於負責參與的評審橫跨整個歐洲電腦相關的硬體媒體,共有100多位編輯進行各項產品的選評,使得這個獎項具有相當的指標性意義。 在這次公布的中,AMD的可以說是最大贏家,從CPU到顯示卡,甚至連主機板和筆記型電腦也全部都可以看見AMD的身影,反倒是隔壁對手的Intel,除了協力廠商的主機板和筆電有穫得獎項之外,就完全看不到任何「藍色」的產品出現名單中了! ● 年度最佳CPU:AMD Ryzen 9 3950X ● 年度最佳GPU:AMD Navi 10 (Radeon RX5700/XT) ● 年度最佳遊戲CPU:AMD Ryzen 5 3600 ● 年度最佳超頻CPU:AMD Ryzen 3 3300X ● 年度最佳新科技:AMD Chiplet 小型處理器設計 ● 年度整體最佳產品:AMD第三代Ryzen CPU系列產品 ● 年度最佳ATX主機板:微星 B450 Tomahawk MAX (搭載AMD B450晶片組) ● 年度最佳Micro-ATX主機板:華碩 Crosshair VIII Impact (搭載AMD X570晶片組) ● 年度最佳AMD顯示卡:藍寶 Nitro+ Radeon RX 5700XT (搭載AMD Navi 10繪圖晶片) ● 年度最佳電競筆電:華碩 ROG Zephyrus G14 (搭載AMD Ryzen 4000HS行動處理器) ● 年度最佳筆電:微軟Surface Laptop 3 (搭載Intel第10代Core i7/i5 或 AMD Ryzen 5/3 3000U行動處理器) ● 年度最佳2合1筆電:聯想ThinkPad X1 Yoga (最高搭載Intel第10代Core i7處理器) ● 年度最佳Mini-ITX主機板:微星 MEG Z490I Unify (搭載Intel Z490晶片組) 從整個得獎名單可以到AMD幾乎拿下全部的主要獎項,也連帶讓周邊的許多協力廠商也跟著沾光,至於Intel的部份,只能跟著微軟和聯想的筆電沾光,但獎項其實是微軟或聯想的,且微軟的Surface Laptop 3其實也有AMD版本,不算Intel獨占沾光!這次真的是Intel Inside了,只能附著在協力廠的系統產品內來沾一下光! (Intel…加油好嗎?) AMD這次可說是大獲全勝,也期待AMD能夠接續這股氣勢,讓即將發表的下一代處理器和顯示卡能夠讓玩家繼續大喊「真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高通加持、Wear OS不死,高通發表全新智慧手錶專用處理器
這陣子Apple在各方面消息已開始在各大相關論壇大鳴大放,使得Google陣營這邊顯得冷清不少,特別是自家智慧型手錶系統Wear OS,在去年Google I/O大會都見不到個影子,真的會讓人懷疑Wear OS還有呼吸嗎?關於這一點,高通(Qualcomm)似乎打算跳出來,為玩家們帶來一絲希望。 距離高通推出上一款智慧型手錶專用晶片已快要兩年了,當時推出的Snapdragon Wear 3100手錶專用晶片,因為在台灣沒有任何相關「慘」品上市,加上不少主流大廠都開始紛紛棄Wear OS而去 (如華為放棄Huawei Watch,改為Huawei Watch GT),或是根本就不推出下一代產品(如華碩的ZenWatch只推出到第三代),因此若是感到陌生也是相當正常的,就連小編的現任的智慧型手錶,也還是停留在更加古老的Snapdragon Wear 2100呢! 在沉寂了這麼久的一段時間後,高通終於針對智慧型手錶推出了全新的Snapdragon Wear 4100與4100+處理器,希望能多少幫非蘋陣營的智慧型手錶市場挽回一些頹勢,更何況Google都花大錢買下Fitbit了,也許Google是有打算為Wear OS來個奮力一搏也說不定。 根據高通的說法,新的4100系列晶片得益於製程技術從28nm進化成12nm,並把處理器架構從Cortex-A7換成了Cortex-A53 (分別是2011年與2012的古老架構…),加上賦予更高的時脈、Adreno A504 GPU與支援雙DSP的記憶體,使其在性能上會比3100高出85%之多,續航力也多出了約25%。 除了在性能的提升之外,4100系列晶片還加入一些全新的支援功能,例如能夠支援最高1600萬畫素的相機、可在運動模式下載入地圖資訊、效率更好的心率監測和睡眠記錄,雖然說螢幕下感光元件不知道何時才有機會量產並能夠應用在手錶上,但至少高通已經事先幫各家廠商在處理器方面的支援度部份都準備好了。 此外4100+處理器相比於4100多了一顆針對Always On Display所設設計的協同處理器,使其對Always On Display的錶面色彩支援,從原本的16色提升到了64,000色,讓未來的智慧型手錶也能像Apple Watch一樣,在螢幕休眠時也能做到全彩顯示。 以目前的Wear OS幾乎呈現一攤死水的狀態,高通此時宣布推出新處理器,在某些層面上多少可以讓想更換手錶的玩家,帶來些許的希望(例如小編),只是究竟會有多少廠商採用,又有多少產品會引進台灣,恐怕得看廠商們對於智慧手錶市場的樂觀程度來做定奪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Windows 10 v2004反應不錯,釋出一個月已擁有7%市占率
微軟Windows 10自2015年推出至今,已有5年的時光。在2020年5月28日正式推出最新的之後,其以提供8項重點更新,包含內建最新DirectX 12 Ultimate的支援,讓玩家們搶先更新!如今該版本已發表1個月,就已有7%的市占率,算是不錯的開始! 根據的調查數據顯示,自5/27 (北美時間) Windows 10 v2004發表日開始,至6/27的整整一個月內,其市占率即達到7%,其數據取樣來自大約15萬台Windows 10電腦裡面,所調查出來的數據。 該報告也補充說明,跟上一次的情況類似,也就是Windows 10最受歡迎的版本裡面,並不會是最新的版本(如這次的v2004)或上一個版本 (如v1909),而是上上一個版本,亦即一年前的版本(如v1903)。正如v1903已出道一年,穩定度與成熟度已修正的差不多,使得現在這個v1903版本是目前最受使用者歡迎的版本,擁有高達46.2%的市占率,其次則是v1909版本,市占率約35.7%。 雖說v2004目前的7%市占率還很小,但它已比v1903剛推出時快很多了!正由於v2004的推出,使得v1903與v1909的市占率下降了2%與1.7%。因此照這個態勢來估計的話,v2004大概再2至3個季度,其市占率就有機會凌駕v1903與1909。而屆時支援DX12 Ultimate的遊戲也會更多,促使玩家們提早升級至v2004。當然啦!最根本就是,這些解決之後,自然玩家們就比較敢升級上去了,您說對吧?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